“教育新基建”背景下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学发布时间:2021-09-14浏览:

  【摘要】艺术概论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广泛,概论抽象,理论性强。单纯的理论讲授和将掌握知识点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会使偏重技能学习的艺术设计类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热情与兴趣,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当前,后疫情时代和“教育新基建”背景下,新的学习方法与教育模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思考。文章试图在艺术概论教学中,引入人才培养“新基建”对课程的要求,关注和利用教育新基建的技术红利,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专业特性,构建“互联网+翻转课堂”“思政+理论+专业实践”的多维度立体教学新模式。具体从内容调整规划、教学组织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成果评价等方面切入,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旨在优化教学结构,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与审美鉴赏力,指导学生艺术创作与设计,赋予学生自我学习空间与自我知识构建的过程空间。

  【关键词】教育新基建;艺术概论;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艺术教育论文

  一、“新基建”与“教育新基建”的内涵

  “新基建”是目前我国经济与民生发展领域中最受瞩目的社会热点,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一概念源于2018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2020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对“新基建”概念和内涵做出正式的解释。新基建是涵盖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引领传统基建转型、升级、创新的新一代基础设施体系。[2]“新基建”是党中央面向未来科技革命、经济高质高速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方针。

  “新基建”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的重要支撑点,其引发的新领域、新经济、新技术,为我国高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时代场景。因此教育部及教育专家学者们提出建设“教育新基建”,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教育新基建”的内涵可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外部技术层面,借助新技术在原有基建体系内进行升级;大力投入5G、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关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赋能,加强线上教育教学平台与资源的建设应用。其二,内涵要素层面,构筑人才培养的“新基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同志在2021年4月1日召开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全国高教处长会上,做了题为《夯实教学“新基建” 托起培养高质量》的重要报告,其中对抓好人才培养四项“新基建”做了深入阐述,即抓专业质量,其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抓课程质量,其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抓教材质量,其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剧本;抓技术水平,其是学习革命的关键突破。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艺术概论课程作为基础理论必修课,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艺术原理的抽象性,学生理论基础的差异性,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从课程性质分析,艺术概论属于纯理论类课程,课程内容庞杂,学科交叉性强,涉及面广,艺术原理性较为抽象。而艺术设计类学生普遍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本科教学中技能技法训练课程占主导,学生逐渐形成了注重形象思维与感性表达的习惯,逻辑性与思辨性不强,对抽象略带艰涩的理论感到乏味,难以理解。在有限的课时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无法像专业技法习得那样立竿见影的呈现,这导致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或秩序差,严重影响课程教学目标高质量达成。

  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分析,作为艺术理论体系的先导性课程和艺术专业最重要的理论课程之一,“艺术概论”长期沿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3]在课程教学中虽然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教师多以课件做主要授课媒介,但教学过程中依然以教师为中心,以口头讲授与知识灌输为主,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课堂缺乏新意与乐趣,学生的主体性未有显现,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此外,配合艺术原理与规律的讲授,使理论简单易懂,让学生形象化、通俗化的理解,教师常常使用案例教学法。但在案例使用中,也存在浮于表面的“看图说话”式的教学现象。教学中虽然使用大量的故事讲述与案例分析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但教授过程中切入点小,就事论事,容易将理论扁平化、简单化,缺乏对理论的引申,学生仅简单获得知识断面的单一认识。课堂看似热闹,但并未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论知识体系,形式大于内容。此外,课堂的开放性不足,师生对多种教学资源(例如网络平台)关注度与利用率不高。

  从教学评价与考核分析,目前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考核相对单一,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方式为主。测试内容多为知识点的还原记忆,对具体艺术问题与当下艺术现象缺乏有见地的独立思考。卷面测试形式大致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客观题所占分值较大,综合性、开放性的主观题所占比较少。单一的考评方式,使学生没有相应的考评压力,在平时课堂上主动探究少、被动填鸭多,考试前临阵磨枪,突击硬背。记忆力强且勤奋的学生能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背诵下来应付考试,但考试后能真正走进内心的知识不多,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记忆力欠缺的学生会出现考试乱写或不写的情况,严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与理论探究的兴趣。这种忽视过程仅重视结果的、单一的考评方式对师生均有一定的伤害。

  (二)落实“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任务的具体路径

  课程是教育最微观的问题,但解决的却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课程改革更应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发《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也指出“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这些文件和讲话中提出的人才培养性质与方向,要通过每一门具体、可操作的课程来实现,同时对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也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

  推荐阅读:小学劳动教育论文题目参考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教育新基建”背景下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59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