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市场的运营绩效与基本经验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21-10-13浏览:

  摘 要:欧盟碳市场是全球筹备和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与交易最为活跃的碳交易场所,成立运行的16年时间中,不仅让欧盟的碳排放量显著减少,而且有效优化了欧洲国家的能源结构,同时带来了域内经济结构的升级以及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负向运动的良好格局。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源于欧洲碳市场建立起了渐次化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了价格机制的引导作用,搭建起了完善的市场交易平台,培育出了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且吸引到了多元化的投资参与主体。

  关键词:碳排放;欧盟碳市场;碳金融产品;碳配额;履约周期;价格引导

绩效管理论文

  在由碳(绿色)信贷、碳(绿色)债券、碳(绿色)保险以及碳交易组成的碳金融产品矩阵中,碳交易是最重要的投融资品种。通过碳交易市场,存量碳权可以在不同的市场供求主体之间进行配置,从而在总体上控制碳排放量,助力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这一全球气候改善目标。而在全球碳市场建设与运营中,欧盟碳市场无论是在制度创建还是机制建构抑或是控碳绩效等多重目标实现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市场,其有效的运作与管理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一、欧盟碳市场在国际碳市场中的地位

  控制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了削减石化能源的使用比重外,全球主要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碳市场交易这一金融制度安排。從理论渊源看,碳排放权的理念来源于排污权。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在1968年首先提出排污权概念,其所表达的基本逻辑是,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以及环境资源的所有者,可以把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权利像股票一样出卖给出价最高的竞买者,同时向社会排放污染物的主体可从政府手中购买这种权利,也可以向拥有污染权的卖家手中购买,并且污染者之间还可互相出售或者转让污染权。

  与污染权相比,碳排放权涉及的范围显然要宽泛得多,同时碳排放权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控制环境污染,还有牵引能源结构升级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等战略诉求,因此,碳排放权其实就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它代表的是经济主体向自然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权利,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举措。作为国际社会对碳排放权价值的统一认定,1997年《京都议定书》首次提出和确认碳排放市场机制可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其后全球碳市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从配额限制到配额出售的市场运作,从出台法规到执法检查的监督管理,市场交易机制日渐完善。

  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发布的《2021年度全球碳市场进展报告》,目前全球已建成的碳交易系统达24个,碳市场覆盖全球16%的排放量、近1/3的人口和54%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另有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考虑或积极开发碳交易系统。从市场竞争力的角度看,国际上有欧盟、新西兰、美国加州和韩国四大最主要的碳市场,合计碳交易量占全球总交易量超过90%,与此同时,由于各国减排压力不一样以及碳配额发放标准有所不同,全球碳价的区域性差别也较大。

  美国的碳排放量在全球居第二位,而加州作为美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人口最多的州,碳排放量也在全美各州中位居第二,其中44%左右的碳排放来源于交通运输,工业过程的碳排放占近1/4,正是如此,2013年正式推出的加州碳交易体系覆盖了从工业生产到交通运输领域85%左右的碳排放,同时交易气体几乎覆盖了《京都议定书》下的温室气体类型。从微观交易机制看,加州碳市场也是全球第一个用拍卖方式分配全部配额的交易市场。依据2021年1月正式生效的“加州碳市场立法修正案”,2030年之前加州将更大幅度降低排放总量。

  韩国碳市场的建立与启动要比加州碳市场晚两年。根据韩国《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分配与交易法》,企业总排放高于每年1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及单一业务场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5万吨,都必须纳入该系统。根据韩国交易所数据,2020年韩国各种排放权交易产品总交易量超出2000万吨,同比增加23.5%,而且效果显著。2021年韩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进入到第三阶段,覆盖的行业将继续扩大。

  新西兰碳交易市场是大洋洲唯一的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运营比加州碳市场早了5年,而且该市场覆盖电力、工业、国内航空、交通、建筑、废弃物、林业、农业(按照《巴黎协议》,当前农业仅需要报告排放数据,不需要履行减排义务)等行业,是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覆盖行业最广的碳市场,总控排气体总量占新西兰温室气体总排放的51%左右。在配额分配方式上,新西兰碳市场以往通过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卖出的方式分配初始配额,但在2021年3月引入了拍卖机制。

  欧洲碳市场(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U ETS) 作为欧洲气候政策的基石,建立于2005年, 在30个国家运行(包括27个欧盟成员国,以及冰岛、挪威和列支敦士登;英国脱欧之后,已经于2021年退出EU ETS,实施单独的碳交易机制)并在2020年和瑞士链接,纳入了11000个固定排放设施以及上述国家内的航空公司,覆盖欧盟45%的温室气体排放。目前来看,虽然全球各洲均出现了局部性的碳市场,但均没有形成统一的碳市场格局,而欧盟充分利用了便利的多边贸易,扩大市场,减少繁杂手续,降低交易成本,在域内建立了一个一个跨国家的完整碳排放交易体系。

  二、欧盟碳市场的运行框架

  欧盟每年的二氧化碳许可排放量为欧委会所控制,碳排放供应配额由欧盟分解给各成员国,然后成员国政府根据本国的总排放量向企业进行二次分发,如果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没有使用完碳排放配额,就可以出售,但一旦企业的排放量超出分配的配额,就必须从没有用完配额的企业手中购买配额,这样,超出其碳配额的企业必须支付更多费用,而那些拥有剩余配额的企业可以将其出售以获取利润。从已运行16年的历史看,欧盟碳交易市场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明晰的阶段推进

  欧盟将碳市场履约周期分割为四个阶段,自碳市场启动以来已经履约三期,每期时间跨度也不一样,覆盖的品种范围从小众逐渐走向广延,每个期限之内不仅圈定的行业与企业都必须符合各自碳配额量的要求,并且那些实际碳排放量超标的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通过碳配额购买获得增量指标后方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来看,受到外部多种环境的影响,已履约的三期碳市场在运行中时有波折,但由此催生出了欧盟一系列应对变化的各种缓冲与调控措施。

  第一阶段(2005 年-2007 年):考虑到《京都协议》发布后各国对碳排放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化态度从而对全球碳排放前景造成的不确定性,欧盟起初启动碳排放的心态应该说较为谨慎,甚至第一阶段可以看做是欧盟对碳市场的摸索试错与积累经验阶段。在这一阶段,履约行业只涉及电力及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包括炼油厂、钢铁厂以及铁、铝、金属、水泥、石灰、玻璃、陶瓷、纸浆、纸张、纸板、酸和散装有机化学品的生产等,同时碳配额配给的 95%采取免费发放形式,由于缺乏可靠的排放数据导致预估出现偏差,第一阶段中以能源部门为代表,市场上碳配额供过于求,碳价一度出现大幅下跌。

  第二阶段(2008 年-2012 年):将航空行业航空部门(2023 年 12 月前仅限往返于欧盟、挪威和冰岛的航线)纳入履约范围,同时受控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包含电解铝行业产生的全氟化碳等其他种类的温室气体。范围品种扩大的同时,交易限额则较碳市场启动之年下降了约 6.5%,使得碳配额发放量低于碳排放需求量,目的是制造出配额稀缺格局;同时免费发放配额下降至总配额的 90%左右,违约罚款额较上一阶段提升150%。由于更严格制度的作用,欧盟碳价开始抬升,不过,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是使得企业减排超出欧盟预期,导致碳配额发放出现盈余,欧洲碳价在短暂的上升后又开始快速下行。

  第三阶段(2013 年-2020 年):对特定产品如钢铁、水泥的生产碳排放予以重点关注,并为其设定每生产单位的排放上限,同时总体上确定了排放上限在前一个履约期年配额总量基础上每年以线性系数 1.74%递减的动态机制,并且除了免费发放、企业购买等两种方式外,拍卖上升为配额分配的主要方式,份额保持着20%逐年上升的速率。因此,自2019 年开始,欧洲碳价出现快速高速爬升,虽然新冠肺炎爆发后受市场恐慌情绪冲击,碳价一度急剧下滑,但在市场稳定储备机制的支撑以及欧洲绿色复苏计划下,欧洲碳价上涨的价格信号得到有效提升,直至上冲到目前的最高历史水平。

  第四阶段(2021 年-2030 年):按照欧盟委员会公布的《2030 Climate Target Plan》,道路运输、建筑以及内部海运都将在这一阶段纳入EU ETS的管控范围;同时碳排放限额上限将以更快的速度递减,将碳排放配额年度递减率自 2021 年起由 1.74%升至 2.2%。在碳配额供给形式上,继续免费分配配额,以保障具碳泄漏风险的工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确保配额免费分配的规则得以强调并反映技术进步;另外开发多种低碳融资机制,帮助工业和电力部门应对低碳转型的创新和投资挑战。

  (二)健全的交易平台

  交易平台是碳市场的重要载体。与全球其他国家与地区只有一个或者为数不多的碳交易平台完全不同,欧盟有许多的交易场所,最初的交易平台包括有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BlueNext 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 Climex 联盟、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 Pool)、未来电力交易所(Powernext)、绿色交易所(CME-GreenX)以及意大利電力交易所(IPEX)共八家主要场内碳交易所,后经若干次并购与整合,发展成为了今天的欧洲气候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Climex 联盟、绿色交易所以及被收购但依然独立运行的 Nord Pool等五个主要碳交易平台。

  五大交易所在职能承担上基本上错位发展,其中欧洲气候交易所专门从事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而一氧化碳、全氟化碳等衍生品则多数在其他能源交易所挂牌;另外,北欧电力交易所是全球首个交易 EUAs (欧盟配额)的平台,它与 BlueNext 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及奥地利能源交易所均以现货交易为主,而欧洲气候交易所是目前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碳交易所,既有现货交易,也有期货交易。正是众多交易平台优质与完善的服务供给,使得欧盟的碳交易量和交易额长期高居全球首位,整个欧盟的碳交易量占了全球的一半之多;不仅如此,欧元已成为碳交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以欧元为计价单位,2020 年欧盟碳交易所的成交金额占全球交易所的成交金额的88%,而也正是碳交易市场欧元超越美元成为了主要计价货币,由此塑造出了欧洲在全球碳金融中的主导地位。

  (三)多元的投资主体

  对于一个功能健全的碳市场来说,仅有交易平台但没有参与者的积极参与,也只能是一个好看的花架子;另外,让政策框定的企业参与碳市场,某种程度上也只是发挥了碳市场的融资功能,如果没有投资功能,不仅碳市场的结构不完整,整个市场也不会产生较为乐观的交易量与活跃度。正是如此,欧盟碳市场特别注重从融资与投资两端为众多投资参与市场提供支持,由此培育出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阵容,其中既有企业交易主体,也有自然人交易主体;不仅有机构组织参与,也有个人参与,最终动员全社会资本支持碳市场,使得碳市场产生出持续的市场热度。

  如前所指,欧洲碳市场既有现货产品交易,也有标准化减排期货合同产品,同时还有围绕着碳产品以及各种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基金等零售产品,其中目前欧盟碳期货交易量成交规模为现货的30倍,非常清晰与充分地发挥了引导投资者的市场预期作用。对于一些碳排放企业,除了借助现货市场解决自己碳配额供求问题外,也能通过参与期货市场的做多或者沽空交易来获利,同时实现风险的对冲;对于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言,参与碳市场交易不仅可以丰富自己手中的金融产品,而且开辟了一条新的财源,因此,时下欧洲碳市场中广泛活跃着巴克莱银行、摩根斯丹利以及高盛等诸多国际著名投行的身影,同时像新加坡淡马锡、贝德来等巨型基金也频繁活跃其中。

  推荐阅读: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之价值与优化策略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欧盟碳市场的运营绩效与基本经验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59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