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建设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高等教育发布时间:2012-07-04浏览: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足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校教育、个体发展、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重大意义。面对高等院校单纯、幼稚、缺少挫折磨砺温室中长大的青年大学生,如何优化其心理素质,建立一个科学辩证的心理素质优化模式,帮助学生成为当今世界的合格人才,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新时期教育界非常关注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3%有行为问题,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为其以后步入社会造成重大的隐患。

  (一)学习生活目标模糊,不适应大学环境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新生要经过分离、过渡、融合三个阶段的洗礼,才能真正适应大学生活。入学初,大学生在新的环境里一时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上,学习方法同样困扰着很多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中学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当前的大学讲课方式很不适应,在学习内容上大学课程远远多于中学课程,学习节奏加快、内容增多,以致成绩不理想,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另外,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完全不一样,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多数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以致出现空虚、消沉、忧郁等心理问题。

  (二)自我评价失调

  很多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某种成功,从而产生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然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相互对比中,有些同学不能很好地评价自己,而走向自卑或自负的两个极端。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逐渐增多,凡事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相互平等代替了原有的宠爱,使得优越感荡然无存,感觉上的平庸和失意使心理失衡,自卑和焦虑取而代之。自豪和自卑相互交替,不能很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表现出了情绪的不稳定,两极化比较突出。

  (三)人际交往中人格障碍

  人际交往中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怯懦、偏执及性格上面的一些缺陷,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交往中的自卑、怯懦的形成往往与不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关。有些大学生在新环境下建立人际关系面临一个自我形象的问题,他们有肯定自我,保护自我的强烈要求。但他们往往根据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评价自己,这就会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的质量,使他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变得自卑、退缩、怯懦,对自己的言行谨小慎微或是过分自傲。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十分复杂,它是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一)家庭因素与教育因素

  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没有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忽略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育方式上,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经常用命令、指责的方式强迫孩子做事情,与孩子缺乏沟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表现出懦弱、自卑、失去了个性;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事事照顾周全,不让他们受到一点挫折和伤害。这就使得这些孩子到了大学以后,依赖性极强,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和自理能力;甚至有的家长只要求子女学习成绩好,对他们的行为放任不管,这样的学生到了大学以后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不懂得尊重他人,很难适应集体生活;还有一些家庭因父母感情不合或离异等原因,造成了孩子性格暴躁偏激,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强等不良心理表现。

  (二)社会大环境及大众传媒因素

  伴随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求新求异的心理使青年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这些东西与我国当前的许多现实问题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学生对社会产生怀疑心理,使之陷入空虚、混乱压抑的紧张状态,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带来心理上的冲突,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间的延长,报刊杂志增多以及互联网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差,崇尚科学但欠缺辨别思维,当前一些格调低下的杂志作品及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泛滥,只顾谋利不顾社会效益,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个体因素

  大学生一般年龄都在20岁左右,正处于青年期,是进入成人期的固定的心理结构之前的不稳定的时期。心理学家将青年期称为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断乳”。[3]在心理发展历程中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着艰巨的心理发展课题,在此期间大学生要在自我接纳、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不断取得经验和发展的基础上,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真正摆脱对外界的依赖感而完全成熟起来,并最终树立起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可见大学生正经历着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很容易产生适应不良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

  事实证明,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实践和锻炼。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何及早疏导、干预,防患于未然,朔造健康的人格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处于个体心理最高层次,在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影响一个人的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兴趣等,是个体行为模式的最高调节者。[4]大学生普遍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不懈的追求,如果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复杂的事物面前就会是非不明、美丑不分,往往陷入困惑之中。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困惑、苦闷和不满,进而背离社会,产生个人倾向主义。这种负面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因此,帮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其心中的疑惑和不满,自觉抵制个人主义倾向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二)培养与塑造良好的个性,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5]个性是心理素质的核心,良好的个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6]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影响到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人的协作精神,大学生是否善于交往就成为影响个体能否发挥作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普及大学生心理学知识

  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7]当前普遍大学生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上过心理卫生课。学校可以给大学生开设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大学生健康与保健等选修课。利用这种系统的课堂教学, 进行心理教育,使当代大学生们了解基本心理现象和心理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了解良好心理品质的特征及形成过程,以及常见心理障碍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克服方法,从而有效地调节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建立心理自我防卫机制和心理保健意识,有效地矫正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培养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

  参 考 文 献

  [1]郑日昌.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樊富民,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邵贵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1).

  [4]常涛,张正明.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5]罗文丽.人格教育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5).

  [6]王红艳,试论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有效途径[J].石油教育,2006,(3).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建设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aodengjiaoyu/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