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发表论文论山东旅游经济发展的管理新措施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14-10-25浏览:

  摘要:旅游营销是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反映了旅游市场对旅游产品及相关服务的最终认同度,关系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旅游营销系统由旅游传播体系和旅游服务体系共同构成。

  创新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发展山东旅游,提升竞争力,就必须冲破体制张强突破,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发挥政府功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理顺管理体制,景区、旅行社等发展明确责任主体,让各个投资者看到山东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吸引各行投资。

  文化-旅游统筹,“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由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组织文化旅游企业充分利用传统齐鲁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书籍、音像产品等文化旅游产品,开展专题旅游路线。《闯关东》、《红高粱》的拍摄不仅让人看到了朴实、热情的山东人,更是带动了相关景区的发展。城与城的合作不仅仅是在共同推出旅游线路,更应该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开拓市场,发展大旅游。

  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社会公众是关键,政府的优势在于可运用座谈、推介会等方式,大力宣讲齐鲁文化,旅游品牌。而精美的、充满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旅游路线则需要旅游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与开发。社会公众无形中决定着一地区的旅游形象,其精神风貌、好客程度会影响游客的文化认同感。这又需要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民素质,做实实在在的好客山东人。

  山东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泉城济南、明珠青岛、仙境蓬莱阁……每一个城市都让人向往;泰山岱庙、曲阜三孔、古齐都淄博,曲阜的祭祀习俗、沂蒙山区的古朴民风……又无一不在见证着 “礼仪之乡”的繁荣与和谐。第二,区域服务功能完善,环境支持力较强。近几年,山东省在各方面的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经济持续增长,三产业比例日趋合理,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1],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支持。第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山东自古就是枢纽之地,又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动力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东旅游资源比较集中,但与苏沪杭和京津冀旅游区相比,“大分散、小聚集”特点突出,资源品味度远不如这两个旅游区的价值。以济南都市圈为例,各个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统一的旅游形象,需进一步挖掘整体旅游优势。[2]第二,资源开发力度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景区,是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但目前利用较多,发展较好的仍是是济南、青岛、曲阜等部分地区,其它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状态。民俗旅游、黄河旅游、齐文化旅游处于雏形期,需进一步挖掘。

  京沪高铁贯穿4省3市,京津冀、长三角、山东半岛,全新“旅游三圈”在中国东部崛起,沿线城市互为客源地、旅游目的地。而且动车高铁的运行缩小了游客的“旅游时间比”,提高了游客的旅游质量,激发大量远距离游客的潜在需求,更能有效激活山东旅游市场。第二,“十二五”规划引建设,政策支持活力大。2011到2015年,山东省进入“十二五”规划时期。旅游业面临着国民消费升级、扩大内需的国家政策、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等诸多带动机遇,旅游建设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度高,提升旅游竞争力更是一项综合性项目,包括众多要素,每一个要素都受到来自经济、政治、自然等各种环境因素的约束,增加了项目建设风险。食、住、行、游、购、娱这六大旅游产业彼此更是环环相扣,其中一环节发生问题,都将威胁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提升旅游竞争力更无从谈起。威胁的潜伏需要旅游建设主体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外部信息,防微杜渐。

  山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17地市的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旅游硬件设施建设差距甚大。各城市之间可建立兄弟建设联盟,在资金、资源等各方面取长补短,整合资源,相互学习借鉴,在硬件上卯足功夫,树立良好形象,共同建设美丽山东。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研究生发表论文论山东旅游经济发展的管理新措施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17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