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绿色文化构建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19-06-20浏览:

  摘 要: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优秀文化的支撑必不可少,“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与转型需要绿色文化的引领。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需要把握“流域共享,生态优先,资源集约,合作创新”四大核心内容。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绿色发展;可持续

经济师职称论文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长江经济带”:第一次,在总结经济建设重大成就的时候提到“长江经济带”,将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三者一同作为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的显著成就;第二次,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分再次提到“长江经济带”,强调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势在必行,绿色文化构建不容忽视。

  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1-4]。传统文化信念对社会保障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主要通过物质资本积累机制发挥作用,对其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则更多地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发挥作用[5]。传统文化资本主要通过影响物质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而市场文化资本主要通过影响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两种文化资本还同时通过制度约束市场主体行为提高经济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6]。区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很多实例,比如安庆利用黄梅戏艺术节开发旅游产品及招商引资取得良好经济效益[7],菏泽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独具特色的曹州牡丹文化有力地带动了菏泽经济的发展[8]。

  绿色文化作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保障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崇尚自然、勇于创新、不断进取高度契合。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强调和发扬绿色文化,有效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代价,符合长江文化的基本伦理和成长规律。以生态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尊重自然,繁荣绿色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在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大背景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凸显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培育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感[9],以绿色文化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整合长江文化资源,推动长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本文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底蕴、长江文化的独特之处,结合长江经济带的特点,提出了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的核心内涵。

  一、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底蕴

  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重要的内河经济带,也是有着悠久历史,聚集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红色文化的文化产业带。

  (一)文学成就方面

  长江流域峰峦叠嶂,自然景观奇特,吸引了大量的文人骚客,苏东坡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借古抒情,杜甫以“无边落木萧萧下”倾诉漂泊孤苦,李太白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友人,李之仪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将相思之意娓娓道来。其中,描绘三峡的佳作更是数不胜数,战国的宋玉,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唐代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宋代的苏轼、曹冠、黄庭坚、欧阳修,都在三峡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二)思想政治方面

  从长江文化的整体功能来看,它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大多诞生在长江流域,如“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船山先生”王夫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等。此外,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力量和倡导者中,受长江文化影响的不在少数,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刘半农等。

  (三)科学技术方面

  长江流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及科学成果。秦朝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如今依旧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北宋科学家沈括编撰的《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现象的笔记体著作;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毕生致力于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研究,首次在中国介绍了西方天文理论,译有《几何原本》,撰写了《农政全书》;柳下居士梅珏成整理编撰了《数理精蕴》,在清朝初年广泛流传,也是我国最早翻译的西方数学著作之一。

  (四)人文景观方面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成熟于宋,兴盛于明清,大小园林各具特色,其移步换景、再造乾坤的艺术手法创造出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杭州西湖三面环山,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湖光山色中处处是动人的传说;长江流域的历史名城也不胜枚举,如“世界瓷都”景德镇,“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九江,“六朝古都”南京等等。

  (五)经济发展方面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江流域最早开放了通商口岸,其文化发展的动力,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又有传统文化的创造,二者共同奠定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长江流域逐渐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沿江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85年,国家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随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在长江航运方面,长江是世界上内河运输量最大的通航河流,货物运输量、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除此之外,红色文化同样是长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长江流域诞生了多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做出了不懈努力与巨大牺牲。历史车轮碾过,千年沧桑中,长江文化几经磨练,涅槃展翅、风采依然。

  推荐阅读:《新产经》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产经新闻报社主办,报道内容以产业经济内容为主,将涉及政治、经济、商业、金融、科技等与产业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报道核心主要是对政经、产业、财经、区域经济进行深入报道和分析预测。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绿色文化构建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47661.html